
美团阿里开始豪赌未来 AI战略分野显现!当阿里半年内投资100亿收购五家大模型企业时,美团却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缺席。两大巨头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,反映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战略差异。这场未来的赛道争夺战,胜负或许就藏在细节里。

阿里的AI投资策略堪称“疯狂扫货”。从月之暗面40%的控股式投资,到MiniMax 25亿美元估值推动,再到智谱AI、百川智能等项目的全面撒网。背后是“宁可错投十个,不可漏掉一个”的焦虑——错过一个大模型独角兽可能意味着未来十年的被动。阿里通过主动提高估值50%逼退美团和小红书,在MiniMax争夺战中又联合米哈游、红杉形成资本联盟。这套“价格战+合纵连横”的组合拳与其电商时代的战术如出一辙。

相比之下,美团在AI领域的动作近乎静默。除了对无人配送等场景化AI的持续投入,美团在大模型基础层几乎毫无建树。这背后隐藏着王兴的精细算盘:一方面外卖、到店等核心业务仍需持续输血;另一方面,美团更倾向于在应用层寻找突破口,如正在内部测试的餐饮行业垂直大模型。有投资人指出,美团看似保守的策略反映了其“场景优先”的投资哲学。当阿里在赌未来技术标准时,美团更关注如何用AI提升现有业务的利润率。两种选择无分对错,但注定会走出不同的轨迹。

阿里的3800亿AI基建计划本质上是在争夺技术定义权。通过控股多家大模型企业,阿里正在构建类似安卓系统的AI生态底座。而美团则像当年的苹果,更注重在细分场景中打磨闭环体验。这场对决的胜负关键在于行业窗口期的长短。若大模型技术快速成熟,阿里的先发优势将形成碾压;若技术演进缓慢,美团的后发制人可能更具成本效益。眼下字节跳动等新玩家的入局,让战局充满变数。
商业史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公式。阿里选择做AI时代的“军火商”,美团甘当“特种部队”,两种战略在交锋中也在互相印证。当技术狂飙突进遭遇商业理性,或许真正的赢家会是那些既看得清星空、又踩得实大地的创新者。
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